top of page


茶知識。精選文章
台灣六大茶類_首
台灣茶葉種類豐富,依製法可分為六大茶類:綠茶、白茶、黃茶、青茶(烏龍茶)、紅茶和黑茶。這六類茶本質上源自同一茶樹物種,發酵(氧化)程度及製程工藝差異產生不同風味。 綠茶 綠茶屬不發酵茶(氧化程度0~10%),強調保留茶葉原有清新,使茶湯呈現黃綠澄亮的色澤。製作綠茶的關鍵在於殺菁,即茶菁採下後迅速以高溫鍋炒或蒸氣加熱,破壞酶的活性,防止發酵。隨後經過揉捻、乾燥定型,即成毛茶。由於不發酵,綠茶的茶葉色偏青綠,風味上講究清爽鮮活,常帶花香、豆香或栗子香。 台灣雖以半發酵烏龍見長,但也產製綠茶,尤以新北三峽茶區最具代表性。三峽自20世紀初即種茶,二戰後因外省移民懷念家鄉綠茶,當地茶農參考龍井與碧螺春的製法,比如說三峽龍井採用在地青心柑仔種茶樹的一心二葉嫩芽,以西湖龍井製法炒製並碾平茶葉,成品扁平如劍片,色澤墨綠油潤。此茶沖泡後茶湯澄黃透亮,清香幽雅,入口微苦而回甘。三峽碧螺春則以大陸洞庭碧螺春,以細嫩芽葉揉捻成螺旋條索狀,白毫隱現,茶湯淡綠清澈,香氣帶花果甜韻,滋味鮮爽回甘。 目前三峽是台灣綠茶主要產地之一,南投魚池及嘉義阿里山等高山區近年也有少量綠
世界茶文化_續
英國茶文化 英國雖非茶的原產地,飲茶風氣卻成為社交文化符號,英式下午茶(Afternoon Tea)成為英國優雅生活方式的象徵。19世紀中葉前,茶在英國屬昂貴奢侈品,只流行於皇室和貴族社交圈。直到1840年前後,第七代貝德福德公爵夫人安娜引領創新,習慣在下午四點邀友小聚、啜茶配點心,解決正餐過晚帶來的饑餓感。這個創舉迅速風靡上流社會,「下午茶」作為獨立的用餐形式由此誕生。維多利亞時代的貴婦們為參加下午茶會精心裝扮,換上考究長裙、配戴手套與寬邊帽,以體現儀式感。下午茶通常於下午3點至5點在客廳舉行,供應三層點心架:下層鹹點迷你三明治,中層剛出爐的司康(塗奶油和果醬),上層精緻糕點餅塔,再搭配經典的茶飲。 19世紀後期,下午茶已演變為英國上流社會時髦的社交活動,貴族婦女們夏日時更將活動移師花園舉行,賓客會留意主人家使用何種紅茶與瓷器,從中判斷其社會地位。肖像畫中經常描繪精美茶具,如瓷茶壺、銀質濾網和骨瓷茶杯,與品茶文化相得益彰,並誇示財富與品味。 除了下午茶,英國還有濃厚的日常飲茶習慣。一般英國人一天數杯紅茶是稀鬆平常的事情,清晨一杯英式早餐茶提
發酵的過程
在茶葉的加工世界裡,「發酵」是決定茶類屬性與風味風格的核心環節。然而,此處所指的「發酵」,在茶學上更準確地說是一種「酶促氧化反應」,而非微生物作用下的發酵(如酒精發酵或麵包發酵)。這個過程,是茶葉從鮮活走向醇厚、從青澀轉為甘美的關鍵。 發酵的本質:酶促氧化 茶葉的發酵,主要是指在茶葉細胞受損(如揉捻後)的條件下,茶葉內源的多酚氧化酶(Polyphenol Oxidase, PPO) 和 過氧化物酶(Peroxidase, POD) 等酶,催化茶葉中的 茶多酚(Polyphenols)發生氧化聚合反應。 ● 反應物: 茶多酚 (如兒茶素,佔茶葉乾重約15-30%)。 ● 催化劑: 多酚氧化酶、過氧化物酶。 ● 產 物: 氧化後的茶多酚會轉化為新的物質,如 茶黃素 (Theaflavins) 、 茶紅素 (Thearubigins) 和 茶褐素 (Theabrownins) 。 這些新形成的物質不僅賦予茶湯獨特的色澤(茶黃素呈金黃色,茶紅素呈橙紅色,茶褐素呈紅褐色),更是構成茶葉醇厚滋味與複雜香氣的關鍵。 發酵環境的影響 環境因素
台灣茶分類方式
清香系列:輕發酵與不發酵的雅韻 這類茶注重保留茶葉的原始鮮爽與花草香氣。 綠茶 (Green Tea)發酵程度: 不發酵。 製程特色: 採摘後立即高溫殺青,阻止氧化,保留茶葉天然綠色與鮮爽風味。 風味: 茶湯呈黃綠色,帶有清新的豆香、海苔香或植物香,口感鮮爽。 代表茶款與產區: ■ 三峽碧螺春: 主要產於新北市三峽區,外形彎曲似螺旋,帶有清雅的豆香與海苔味。■ 三峽龍井: 同樣產於三峽,外形扁平,香氣清高。 包種茶 (Pouchong Tea)發酵程度: 輕發酵 (約 8-18%)。 製程特色: 介於綠茶與烏龍茶之間,輕度發酵後,不經揉捻做成條索狀。 風味: 茶湯金黃明亮,帶有顯著的蘭花香或梔子花香,滋味清揚甘醇,有「香、濃、醇、韻、美」之稱。 代表茶款與產區: ■ 文山包種茶: 主要產於新北市坪林、石碇、新店、深坑一帶,是台灣清香型包種茶的代表。 烏龍系列:半發酵的精髓與多變風貌 烏龍茶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茶類,其半發酵的特性,透過精準的發酵程度控制與烘焙工藝,創造出極為豐富的香氣與口感層次。 高山烏龍茶 (High Mount
台灣茶文化
傳承 台灣的茶文化歷經百年演變,既傳承中國茶藝,又發展出在地特色。歷史沿革方面,茶在清代初期逐漸傳入台灣,19世紀中葉英商杜德(John Dodd)將福爾摩沙烏龍成功外銷,1869年首批21萬斤烏龍茶運至紐約,奠定台灣茶葉享譽海外的基礎。之後臺灣大力推行紅茶產業,甚至仿效中國製作磚茶(紅磚茶)外銷俄羅斯。 二戰後,台灣茶外銷漸衰,改走內銷市場;1970年代起,高山烏龍興起,高山茶成為台灣茶的新亮點 。高山茶指海拔千米以上茶園所產茶葉,因日夜溫差、雲霧籠罩,使茶葉滋味清香醇和。這股清新風味顛覆了昔日偏好重發酵、重焙火的舊習,高發酵濃烈風格反被形容為「濃妝豔抹」,而清香淡雅的高山茶則廣受青睞。如今高山烏龍占市場半數,價格居各茶類之冠。 茶品 台灣素有「北包種、南凍頂」的說法,即北部文山區包種茶、南投鹿谷鄉凍頂山區烏龍茶,各領風騷。 文山包種茶是產自臺北文山區(木柵、坪林、石碇一帶)的輕發酵條形烏龍茶,因條索外形而得名。包種茶發酵程度僅約10%~20%,接近綠茶,湯色蜜綠、香氣清雅,有「清香茶」之稱。茶凍頂烏龍茶則源自南投鹿谷凍頂山,以青心烏龍茶菁
世界茶文化_首
茶,作為全球最受歡迎的飲品之一,其文化影響力早已超越地域與民族的界線。在世界各地,茶的飲用方式、社交功能與文化意涵各不相同,呈現出多元豐富的風貌。無論是東方儀式性飲茶,還是西方日常下午茶,茶在人類文明中都佔有獨特地位。 歷史上,茶起源於中國,傳入中亞、南亞,並透過絲綢之路與海上貿易傳至世界各地。茶與宗教、哲學、醫學、藝術乃至國際政治皆有關聯。例如,日本僧侶到中國習佛,並將茶禮、茶宴等禮佛儀式帶回日本,養成僧侶每日品茶修心的風氣,並進一步形成日本茶道文化;清朝出口大量茶葉、絲綢與瓷器至英國與歐洲,導致貿易順差偏向中國,而後英國刻意販售與走私鴉片,卻因此與中國爆發鴉片戰爭;印度與斯裡蘭卡則在殖民體制下發展出商業化種茶制度,奠定全球紅茶市場的基礎。今日,從亞洲的抹茶、功夫茶,到歐洲的伯爵紅茶與摩洛哥的薄荷茶,每一種飲茶方式都反映當地的歷史演進與社會價值觀。 在此,我們特別挑選五個具代表性的茶文化地區:中國、日本、英國、印度與摩洛哥,作為深入探討的對象。這些地區不僅各自擁有源遠流長且具文化深度的茶飲傳統,其次,它們代表了東亞、南亞、歐洲與
世界主要茶類型
世界各地的茶種雖源於同一植物:茶樹(Camellia Sinensis),卻因地理環境、樹種變異、加工方式與文化偏好而走出截然不同的風味道路。一套全球通用的分類方式,將茶分為:綠茶、白茶、黃茶、烏龍茶、紅茶與黑茶(如普洱)。這六大茶類在氧化程度、乾燥方式、加工工藝上的差異,造就了各自獨特的滋味與香氣。除 Camellia Sinensis 系列外,世界茶飲亦包括眾多草本茶與花茶,如南非國寶茶、玫瑰茶、洋甘菊茶、薰衣草茶、檸檬馬鞭草茶等,這些飲品不含茶多酚,但因芳香與功能性(如助消化、提神)受到歡迎,進而拓展出多元化的茶飲市場 。 全球茶產區各擅勝場,中國集六大茶類於一身,是茶葉文化與工藝的發源地;台灣以烏龍茶工藝見長,製茶技術細膩,風味層次豐富;日本以綠茶與抹茶為代表,技術精細;印度與斯里蘭卡以紅茶出口為主導,量大且具商業價值;非洲的肯亞、坦尚尼亞則大量生產進口基礎茶,用於袋泡或調和;此外越南、土耳其、伊朗、尼泊爾、阿根廷亦出產特色茶種,正逐漸獲得國際認可。 隨著全球化與文化交流的加深,許多傳統茶種在國際市場被再詮釋與融合,例如英式伯爵茶結合佛手
台灣六大茶類_續
接續<<台灣六大茶類_首>>認識了綠茶、青茶(烏龍茶)、白茶,接下來介紹黃茶、紅茶和黑茶。這類茶本質上源自同一茶樹物種,發酵(氧化)程度及製程工藝差異產生不同風味。 紅茶 紅茶是指全發酵茶,西方稱之為Black Tea。紅茶製作經萎凋、揉捻並充分發酵,使茶葉葉片色黑褐,茶湯橙紅明亮,香氣甜醇馥郁。與綠茶清新雅致不同,紅茶的滋味更順口,少了青澀並多了醇厚,因此民間有諺「紅茶暖胃,綠茶清心」之說。 台灣種植紅茶始於日治時期,因日本本土不產紅茶,1890年代起日本在台灣引種阿薩姆大葉種茶樹於南投魚池,試圖複製英屬印度紅茶產業。1920年代日月潭紅茶逐漸興盛,成為外銷歐美、俄羅斯的重要茶品。雖然二戰後台灣紅茶外銷一度衰退,但近年在政府和茶農努力下,逐漸復興並創新品種。其中首推台茶18號紅玉紅茶,紅玉是魚池茶改場以阿薩姆大葉種與本土山茶樹天然雜交育成,1999年推出,具有天然肉桂香和薄荷涼意,風味獨特餘味悠長,被譽為「台灣紅茶之光」。印度阿薩姆地區盛行CTC製茶法(Crush撕碎、Tear撕裂、Curl揉卷),用機器將茶葉切碎揉製成顆粒狀紅茶,方便袋泡
bottom of page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