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六大茶類_續
- masterofteatw
- Jul 16
- 3 min read
Updated: Nov 9
接續<<台灣六大茶類_首>>認識了綠茶、青茶(烏龍茶)、白茶,接下來介紹黃茶、紅茶和黑茶。這類茶本質上源自同一茶樹物種,發酵(氧化)程度及製程工藝差異產生不同風味。
紅茶
紅茶是指全發酵茶,西方稱之為Black Tea。紅茶製作經萎凋、揉捻並充分發酵,使茶葉葉片色黑褐,茶湯橙紅明亮,香氣甜醇馥郁。與綠茶清新雅致不同,紅茶的滋味更順口,少了青澀並多了醇厚,因此民間有諺「紅茶暖胃,綠茶清心」之說。
台灣種植紅茶始於日治時期,因日本本土不產紅茶,1890年代起日本在台灣引種阿薩姆大葉種茶樹於南投魚池,試圖複製英屬印度紅茶產業。1920年代日月潭紅茶逐漸興盛,成為外銷歐美、俄羅斯的重要茶品。雖然二戰後台灣紅茶外銷一度衰退,但近年在政府和茶農努力下,逐漸復興並創新品種。其中首推台茶18號紅玉紅茶,紅玉是魚池茶改場以阿薩姆大葉種與本土山茶樹天然雜交育成,1999年推出,具有天然肉桂香和薄荷涼意,風味獨特餘味悠長,被譽為「台灣紅茶之光」。印度阿薩姆地區盛行CTC製茶法(Crush撕碎、Tear撕裂、Curl揉卷),用機器將茶葉切碎揉製成顆粒狀紅茶,方便袋泡和快速出味。相較於台灣生產的紅茶,多用條索型與相對完整的茶葉作浸泡,增加更多滋味與細緻風味。
除了紅玉,小葉種紅茶和其他改良品種紅茶也遍布台灣各地。魚池鄉早在1920年代即種植小葉種(青心烏龍),所產魚池紅茶曾是日本皇室御用品。苗栗銅鑼地區利用東方美人製成蜜香紅茶,小綠葉蟬刺吸後的茶菁採用紅茶製程,成茶帶蜂蜜果香,茶香複雜濃郁讓人念念不忘。台茶21號(紅韻)則是另一個新星品種,滋味醇和並帶淡雅花果香。台東鹿野、高雄美濃等地亦有茶農推廣有機紅茶,以天然方式栽培,強調原葉甘醇。產區方面,南投魚池仍是台灣紅茶重鎮,日月潭周邊村落處處茶園。花東縱谷則是有機紅茶新興產地,花蓮鳳林、瑞穗和台東鹿野強調天然農法,深獲養生人士青睞。
黑茶
黑茶是指後發酵茶,經人工渥堆促進微生物發酵的茶類,著名代表如中國雲南普洱茶、湖南千兩茶、四川邊茶等。黑茶製作通常先殺菁、揉捻,然後將茶葉堆積保持濕熱,經數十天緩慢發酵「渥堆」,待茶葉色澤轉為黑褐、滋味醇厚後,再行乾燥。台灣並無生產黑茶的傳統,現代台灣茶人對黑茶多採取交流學習的態度。少數茶廠從雲南引進普洱茶加工技術,在台試製後發酵茶。但由於台灣氣候濕熱,後發酵環境不易控制,且本地消費者對黑茶接受度有限,因此並未形成規模產業。倒是有許多台灣茶友酷愛普洱等外地黑茶,每年進口量不小,並興起「茶磚收藏」「老茶投資」等風潮。
黃茶
黃茶是介於綠茶與黑茶之間的獨特茶類,其製法與綠茶相似,但多一道悶黃工序。簡言之,黃茶先行殺菁、揉捻,隨後將茶葉堆積或以紙包裹密悶,使葉片在濕熱條件下輕度後發酵,最後再行烘乾。經悶黃,茶葉色澤轉為黃綠,湯色黃亮清澈,滋味比綠茶來得醇和爽口,少了青澀味,多了一分甜潤。因此黃茶具有「黃葉黃湯」的品質特徵。
黃茶產量極少,主要產自中國湖南、安徽、四川等地;著名品種如君山銀針、霍山黃芽、蒙頂黃茶等。在其他產茶國家幾乎沒有商業化生產。台灣目前也罕有真正意義上的黃茶生產,市場上幾乎難以見到,少數茶人曾嘗試以野放茶菁小量試製,但屬極限量產品。總體來說,黃茶在台灣並非傳統茶類,在茶席上遇到黃茶反倒是難得一見的驚喜。

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