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Our Blog
Search


台灣六大茶類_首
台灣茶葉種類豐富,依製法可分為六大茶類:綠茶、白茶、黃茶、青茶(烏龍茶)、紅茶和黑茶。這六類茶本質上源自同一茶樹物種,發酵(氧化)程度及製程工藝差異產生不同風味。 綠茶 綠茶屬不發酵茶(氧化程度0~10%),強調保留茶葉原有清新,使茶湯呈現黃綠澄亮的色澤。製作綠茶的關鍵在於殺菁,即茶菁採下後迅速以高溫鍋炒或蒸氣加熱,破壞酶的活性,防止發酵。隨後經過揉捻、乾燥定型,即成毛茶。由於不發酵,綠茶的茶葉色偏青綠,風味上講究清爽鮮活,常帶花香、豆香或栗子香。 台灣雖以半發酵烏龍見長,但也產製綠茶,尤以新北三峽茶區最具代表性。三峽自20世紀初即種茶,二戰後因外省移民懷念家鄉綠茶,當地茶農參考龍井與碧螺春的製法,比如說三峽龍井採用在地青心柑仔種茶樹的一心二葉嫩芽,以西湖龍井製法炒製並碾平茶葉,成品扁平如劍片,色澤墨綠油潤。此茶沖泡後茶湯澄黃透亮,清香幽雅,入口微苦而回甘。三峽碧螺春則以大陸洞庭碧螺春,以細嫩芽葉揉捻成螺旋條索狀,白毫隱現,茶湯淡綠清澈,香氣帶花果甜韻,滋味鮮爽回甘。 目前三峽是台灣綠茶主要產地之一,南投魚池及嘉義阿里山等高山區近年也有少量綠


世界茶文化_續
英國茶文化 英國雖非茶的原產地,飲茶風氣卻成為社交文化符號,英式下午茶(Afternoon Tea)成為英國優雅生活方式的象徵。19世紀中葉前,茶在英國屬昂貴奢侈品,只流行於皇室和貴族社交圈。直到1840年前後,第七代貝德福德公爵夫人安娜引領創新,習慣在下午四點邀友小聚、啜茶配點心,解決正餐過晚帶來的饑餓感。這個創舉迅速風靡上流社會,「下午茶」作為獨立的用餐形式由此誕生。維多利亞時代的貴婦們為參加下午茶會精心裝扮,換上考究長裙、配戴手套與寬邊帽,以體現儀式感。下午茶通常於下午3點至5點在客廳舉行,供應三層點心架:下層鹹點迷你三明治,中層剛出爐的司康(塗奶油和果醬),上層精緻糕點餅塔,再搭配經典的茶飲。 19世紀後期,下午茶已演變為英國上流社會時髦的社交活動,貴族婦女們夏日時更將活動移師花園舉行,賓客會留意主人家使用何種紅茶與瓷器,從中判斷其社會地位。肖像畫中經常描繪精美茶具,如瓷茶壺、銀質濾網和骨瓷茶杯,與品茶文化相得益彰,並誇示財富與品味。 除了下午茶,英國還有濃厚的日常飲茶習慣。一般英國人一天數杯紅茶是稀鬆平常的事情,清晨一杯英式早餐茶提


台灣茶分類方式
清香系列:輕發酵與不發酵的雅韻 這類茶注重保留茶葉的原始鮮爽與花草香氣。 綠茶 (Green Tea)發酵程度: 不發酵。 製程特色: 採摘後立即高溫殺青,阻止氧化,保留茶葉天然綠色與鮮爽風味。 風味: 茶湯呈黃綠色,帶有清新的豆香、海苔香或植物香,口感鮮爽。 代表茶款與產區: ■ 三峽碧螺春: 主要產於新北市三峽區,外形彎曲似螺旋,帶有清雅的豆香與海苔味。■ 三峽龍井: 同樣產於三峽,外形扁平,香氣清高。 包種茶 (Pouchong Tea)發酵程度: 輕發酵 (約 8-18%)。 製程特色: 介於綠茶與烏龍茶之間,輕度發酵後,不經揉捻做成條索狀。 風味: 茶湯金黃明亮,帶有顯著的蘭花香或梔子花香,滋味清揚甘醇,有「香、濃、醇、韻、美」之稱。 代表茶款與產區: ■ 文山包種茶: 主要產於新北市坪林、石碇、新店、深坑一帶,是台灣清香型包種茶的代表。 烏龍系列:半發酵的精髓與多變風貌 烏龍茶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茶類,其半發酵的特性,透過精準的發酵程度控制與烘焙工藝,創造出極為豐富的香氣與口感層次。 高山烏龍茶 (High Mount
bottom of page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