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六大茶類_首
- masterofteatw
- Jul 22
- 5 min read
Updated: Nov 9
台灣茶葉種類豐富,依製法可分為六大茶類:綠茶、白茶、黃茶、青茶(烏龍茶)、紅茶和黑茶。這六類茶本質上源自同一茶樹物種,發酵(氧化)程度及製程工藝差異產生不同風味。
綠茶
綠茶屬不發酵茶(氧化程度0~10%),強調保留茶葉原有清新,使茶湯呈現黃綠澄亮的色澤。製作綠茶的關鍵在於殺菁,即茶菁採下後迅速以高溫鍋炒或蒸氣加熱,破壞酶的活性,防止發酵。隨後經過揉捻、乾燥定型,即成毛茶。由於不發酵,綠茶的茶葉色偏青綠,風味上講究清爽鮮活,常帶花香、豆香或栗子香。
台灣雖以半發酵烏龍見長,但也產製綠茶,尤以新北三峽茶區最具代表性。三峽自20世紀初即種茶,二戰後因外省移民懷念家鄉綠茶,當地茶農參考龍井與碧螺春的製法,比如說三峽龍井採用在地青心柑仔種茶樹的一心二葉嫩芽,以西湖龍井製法炒製並碾平茶葉,成品扁平如劍片,色澤墨綠油潤。此茶沖泡後茶湯澄黃透亮,清香幽雅,入口微苦而回甘。三峽碧螺春則以大陸洞庭碧螺春,以細嫩芽葉揉捻成螺旋條索狀,白毫隱現,茶湯淡綠清澈,香氣帶花果甜韻,滋味鮮爽回甘。
目前三峽是台灣綠茶主要產地之一,南投魚池及嘉義阿里山等高山區近年也有少量綠茶製作,高山綠茶因氣候冷涼,茶湯甘醇度佳但產量有限。總體而言,台灣綠茶產量不大,卻以嫩採細製取勝,茶友品評時常能在台灣綠茶中喝出別於其他產地的柔和甜香。
青茶(烏龍茶)
青茶又稱烏龍茶,是台灣茶的驕傲所在。青茶屬部分發酵茶,發酵程度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(約10%~70%不等),因此兼具綠茶的清香與紅茶的甘醇。烏龍茶製程複雜精妙,鮮葉採回需經日光萎凋與室內攤涼,適度減水後進行反覆攪拌走水(搖青),使葉緣細胞受損促進氧化。待葉片散發清香、葉緣轉青紅時,立即殺菁(鍋炒或高溫烘熱)以終止發酵。接著揉捻塑形,再經多次低溫烘焙乾燥定型,就成了烏龍毛茶。
部分品種如球型烏龍,還需經過多次反覆包揉,使茶葉捲曲成緊實顆粒狀。烏龍茶的發酵度根據茶菁條件和製茶師傅工藝調整,例如台灣的文山包種茶屬輕發酵,僅約10%~20%,接近不發酵茶(綠茶),因而花香優雅細緻;凍頂烏龍、阿里山高山烏龍發酵約30%左右,滋味平衡圓潤;鐵觀音傳統製法發酵約50%(含以上),並經焙火使茶湯橙黃透亮,香氣濃厚帶熟果香;東方美人則屬重發酵烏龍(超過60%),茶湯近橙色,芳香如熟果蜜韻。正因烏龍製茶對發酵拿捏可深可淺,才造就其風味千變萬化的魅力。
台灣優越的山地氣候極適合烏龍茶生長,再加上傳承自福建安溪的精湛半發酵技術,使台灣烏龍馳名中外。據統計台灣每年生產的部分發酵茶雖不到世界茶量0.5%,卻是遠近馳名的高品質茶品。具代表性的台灣烏龍如下說明。
文山包種茶
屬清香型條索烏龍,產於台北文山(今新北市坪林、石碇一帶)。採青心烏龍嫩芽輕發酵輕烘焙製成,茶葉條索捲曲呈深綠色,湯色淡金黃帶綠,香氣如蘭花般幽雅,滋味清甜順口。包種茶因發酵輕,茶性偏涼,常作為台灣春茶競賽的重要茶款。坪林區更建立了茶業博物館,展現包種茶歷史文化。
凍頂烏龍茶
屬球形烏龍代表,產於南投鹿谷鄉凍頂山。以青心烏龍製成,中度發酵後經適度烘焙,茶葉揉製成半球狀。其茶湯金黃明亮,散發桂圓乾般的甜香,滋味醇厚帶焙火韻。凍頂烏龍曾是台灣外銷名茶,「凍頂」二字幾成台灣烏龍代名詞。每年鹿谷均舉辦凍頂茶比賽,冠軍茶價格不菲。
高山烏龍茶
指海拔1000公尺以上茶區所產的各種烏龍茶,如阿里山、梨山、杉林溪、福壽山等地的茶葉統稱。高山茶多屬輕發酵輕焙火,茶外形多為球型。由於高山雲霧繚繞、日照短,茶葉嫩芽肥厚,內含物豐富,沖泡後茶湯蜜綠透亮,散發清新花香,滋味甘醇滑口,有明顯山頭氣韻。高山烏龍是現代台灣內銷主力茶品之一,其中以嘉義阿里山和南投玉山山脈茶區產量最大,香氣獨具一格。
鐵觀音
原產中國安溪的名茶,由移民引入台北木柵區種植,稱木柵鐵觀音。台灣鐵觀音傳承傳統重發酵、重焙火工藝,色澤烏潤。沖泡後茶湯呈琥珀色,散發濃濃的焦糖和熟果香,滋味厚實帶岩韻。昔日木柵鐵觀音為台灣外銷主力,近年因高山茶興起而減產,但仍有一批老茶客鍾愛其渾厚與濃郁滋味。
東方美人茶 (白毫烏龍茶)
東方美人茶被譽為「Oriental Beauty」,以新竹、苗栗為主要產地。白毫烏龍的特色是葉片經小綠葉蟬刺吸後製成,屬重發酵烏龍茶。正宗東方美人外觀條索白綠紅黃褐五色雜陳,極富美感,茶湯橙紅透亮,蜜香、果香馥郁芬芳,口感圓潤甘醇。由於需仰賴蟲咬及晴天製茶,產量隨氣候波動,因此珍稀昂貴。近年來桃園、新北坪林甚至南投鹿谷等地亦有少量生產。
特色烏龍茶
台灣烏龍範疇廣泛,還有許多特殊品種,如以台茶12號(金萱)為原料製成的金萱烏龍,帶天然奶香,價格親民廣受歡迎。以四季春品種製成的四季春茶,一年多季採收,花香濃郁討人喜歡。台東特色的紅烏龍,實為近全發酵的烏龍品種,似紅茶般的口感並揉合烏龍香韻。
白茶
白茶傳統定義為輕度發酵茶,一般不經殺菁炒青,只靠自然萎凋乾燥,使茶葉輕微氧化即可。製程上,白茶將攤放茶菁於通風陰涼處長時間萎凋至葉緣捲曲、毫香顯露,然後低溫烘乾即成,通常不揉捻或輕度揉捻成形。因未高溫炒制,茶芽表面白毫完整保留,故稱白茶。白茶湯色淡黃或淡杏,滋味清甜爽口,帶有獨特的毫香蜜韻,且隨著存放陳化,茶性越發溫潤。
中國白茶以福建福鼎、政和所產白毫銀針、白牡丹最為有名。台灣地處亞熱帶,傳統並無白茶品項,但近年也開始少量試製白茶,被視為茶界新寵。例如新北坪林茶農利用當地青心烏龍茶菁製作白牡丹與貢眉等白茶,甚至採用被小綠葉蟬咬過的茶青製成「著涎白茶」,帶有天然蜜香。南投魚池一帶則以台茶8號紅茶品種研製阿薩姆白茶,採大葉種嫩芽不發酵乾燥,茶葉芽尖滿披白毫,湯色蜜綠透亮,入口甘甜醇厚。此外,嘉義阿里山高海拔茶區、苗栗、雲林等也有白茶產出。雖然目前台灣白茶仍屬小眾精品,但其清芬甜潤的口感頗受行家喜愛,被譽為茶中珍品。白茶具有降火氣、養顏潤肺的形象,許多茶友喜歡收藏陳年白茶,因其隨時間轉化出藥香與醇厚滋味,被稱作「一年茶、三年藥、七年寶」。對於台灣茶農而言,研製白茶不僅豐富了產品線,也展現台茶製程多樣化的可能。

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