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主要茶類型
- masterofteatw
- Jul 16
- 7 min read
Updated: Nov 9
世界各地的茶種雖源於同一植物:茶樹(Camellia Sinensis),卻因地理環境、樹種變異、加工方式與文化偏好而走出截然不同的風味道路。一套全球通用的分類方式,將茶分為:綠茶、白茶、黃茶、烏龍茶、紅茶與黑茶(如普洱)。這六大茶類在氧化程度、乾燥方式、加工工藝上的差異,造就了各自獨特的滋味與香氣。除 Camellia Sinensis 系列外,世界茶飲亦包括眾多草本茶與花茶,如南非國寶茶、玫瑰茶、洋甘菊茶、薰衣草茶、檸檬馬鞭草茶等,這些飲品不含茶多酚,但因芳香與功能性(如助消化、提神)受到歡迎,進而拓展出多元化的茶飲市場 。
全球茶產區各擅勝場,中國集六大茶類於一身,是茶葉文化與工藝的發源地;台灣以烏龍茶工藝見長,製茶技術細膩,風味層次豐富;日本以綠茶與抹茶為代表,技術精細;印度與斯里蘭卡以紅茶出口為主導,量大且具商業價值;非洲的肯亞、坦尚尼亞則大量生產進口基礎茶,用於袋泡或調和;此外越南、土耳其、伊朗、尼泊爾、阿根廷亦出產特色茶種,正逐漸獲得國際認可。
隨著全球化與文化交流的加深,許多傳統茶種在國際市場被再詮釋與融合,例如英式伯爵茶結合佛手柑、日式抹茶融合拿鐵、摩洛哥薄荷茶著重外銷等,都讓茶飲文化更具跨界風貌。具有代表性的世界茶葉如下,台灣茶則在其他專欄說明。
中國:龍井茶
龍井茶是中國綠茶中的翹楚,素有「中國茶王」之稱 。產自浙江杭州西湖一帶的龍井茶,歷史可追溯千年,因出產於龍井村附近而得名。龍井茶外形扁平挺秀,色澤嫩綠光潤,沖泡後香氣濃郁馥郁、滋味甘醇爽口,歷來被讚譽具有「色綠、香郁、味醇、形美」的四絕特色。傳統龍井採製極為講究,每年清明節前採摘的嫩芽稱「明前茶」,品質最佳而量稀珍貴;製茶需經殺青、揉攤、輾壓、烘乾等繁複工序,全程手工炒製,師傅運用十大手法(抖、搭、擦、壓等)在鐵鍋中翻炒鮮葉,使其逐漸扁平定型。優質龍井乾茶扁平似劍、芽葉勻整,泡出茶湯碧綠透亮,香氣帶板栗香和豆花香,入口鮮爽甘甜,回味幽長。
龍井茶以清飲為宜,水溫控制在80℃左右,輕啜慢品方能領略其清芬。除了西湖龍井,本身龍井品種茶樹引種他地也有佳作,如福建的福州龍井、台灣的三峽龍井等,但論品質和聲望,仍以西湖產區(獅峰、龍井、梅家塢)出品為最佳。總體而言,龍井茶代表著中國名優綠茶的最高水準,其醇和高雅的風味受到全世界茶人的推崇。(中國名茶範圍甚廣,在此以龍井為代表,此外,碧螺春、毛尖等綠茶,祁門紅茶、滇紅等紅茶,鐵觀音、武夷岩茶等烏龍,以及普洱茶等黑茶皆享譽國際。)
日本:抹茶
抹茶(Matcha)是日本茶道的靈魂,用以體現侘寂美學和禪意精神。抹茶原料來自覆蓋遮陰栽培的碾茶(Tencha)嫩葉,經蒸青、烘乾後石磨成極細粉末,即為鮮綠如玉的抹茶粉。抹茶沖泡方式獨樹一幟:茶席中,主持人將抹茶粉用茶杓舀入茶碗,注入約80℃熱水,用茶筅(竹製刷)快速來回攪打,令茶湯表面出現細膩綿密的泡沫,然後雙手奉茶給客人。客人接過茶碗,先順時針轉動兩下(為了避免直接飲到碗上最美的正面花紋),再一口半飲盡,略留少許最後啜盡,以示對茶的珍惜。
抹茶口感濃厚,帶有顯著的鮮味(Umami)和輕微苦味,因此在正式茶道中通常搭配和菓子(傳統日式甜點)同食,甜味與抹茶苦甘相映成趣。抹茶茶碗寬而厚,以保溫並方便揮茶;主人依季節使用不同風格的名家茶碗,亦是茶會賞玩的一部分。茶道界堅持傳統儀軌,主要流派(裏千家、表千家等)致力於茶道教育與傳承,使抹茶文化歷久彌新。
印度:阿薩姆紅茶與大吉嶺茶
印度享有「世界茶園」美譽,其中阿薩姆和大吉嶺堪稱雙璧,出產兩種風格迥異的紅茶。阿薩姆紅茶來自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的廣袤茶園,這裡氣候濕熱、土地肥沃,非常適合茶樹生長。阿薩姆茶樹屬大葉種(Camellia sinensis var. assamica),芽葉肥碩,內含豐富多酚,製成的紅茶色味濃烈。
上好的阿薩姆紅茶乾茶條索烏黑略帶金毫,沖泡後茶湯紅亮清澈,香氣帶有麥芽香和玫瑰香,滋味濃厚強勁,入口略有苦韻而後回甘。由於風味濃郁,阿薩姆紅茶常被用於調配英式早餐茶或奶茶的重要原料,因此有「早餐之茶」的雅稱。印度本地市場,阿薩姆茶更是銷售主力,占印度紅茶產量一半以上。許多印度工人階層每日必飲幾杯濃甜的阿薩姆奶茶,是他們勞作間最平凡又必不可少的享受。
大吉嶺茶則是生長在喜馬拉雅山南麓海拔2000公尺的山區茶園。高海拔冷涼多霧,使大吉嶺茶樹生長緩慢,茶葉內含物質豐富而香氣獨特。大吉嶺茶可製成紅茶、也可少量製成綠茶或白茶,但最有名的還是大吉嶺紅茶。其外觀條索纖細帶毫,茶湯金黃偏橙,清澈明亮。品啜之時,能感受到其口感柔和甘雅,帶有明顯的「麝香葡萄」香氣。
大吉嶺茶滋味較輕盈,澀度低且層次豐富,一般不加奶調飲,以避免遮蓋芳香。傳統上歐洲上流社會視大吉嶺茶為最高級紅茶之一,英國王室多年來亦偏愛此茶。大吉嶺茶年產量有限(僅佔印度茶不到2%),市場上頂級春摘和夏摘茶價格昂貴供不應求。
斯里蘭卡:錫蘭紅茶
斯里蘭卡(舊稱錫蘭)是一個茶葉強國,其錫蘭紅茶與印度阿薩姆、大吉嶺並列為世界三大紅茶。19世紀中葉,英國人在錫蘭成功引種阿薩姆茶,隨後茶園遍佈高山丘陵。如今錫蘭茶年產量約30萬噸 (世界第4),是該國重要經濟支柱。錫蘭茶依種植海拔高度分高地茶(High Grown,>1200m)、中地茶和低地茶三類,各具風味。
高地錫蘭茶(尤以烏沃Uva、汀布拉Dimbula、努沃勒埃利耶Nuwara Eliya三大高地茶區最負盛名)因氣候冷涼生長慢,茶質細膩芳香。以烏沃高地茶為例,其茶湯紅橙明亮,帶有獨特香料氣息與柑橘果香,滋味強勁又柔和,加入牛奶仍保持香氣。烏沃紅茶也常被認為是調製英式奶茶的上佳原料 。汀布拉茶湯鮮紅透澈,口感爽口鮮爽,帶淡淡花香和微澀,非常適合純飲。努沃勒埃利耶茶區出產的紅茶則茶湯金黃,香氣清幽,滋味輕盈,被譽為「錫蘭香檳」,適合下午茶清飲 。
中低地錫蘭茶因氣溫較高,茶葉內含苦澀物質較多,通常製成碎形茶(BOP等級)供出口,風味濃厚,適合作調味茶或奶茶基茶。例如英式紅茶中的Earl Grey(伯爵茶)經常以錫蘭碎紅茶為底,加入佛手柑香精調配而成。錫蘭低地紅茶多產在南部盧哈娜(Ruhuna)地區,茶湯色深味濃略帶煙味,大多輸出北非、中東市場,常被當地人加糖或與香料同煮。目前斯里蘭卡政府嚴格管理茶葉品質,「獅子標誌」是錫蘭茶正宗高品質的象徵。
非洲:肯亞紅茶
非洲近代崛起為重要產茶區,其中肯亞紅茶尤其舉足輕重。肯亞是非洲第一、世界第三大茶葉生產國 。19世紀末英國人在肯亞高原試種阿薩姆茶獲成功,如今肯亞中西部高海拔地帶(如凱里丘等地)廣布茶園。
典型的肯亞紅茶湯色紅褐深邃,滋味濃厚,帶有明顯苦澀,單獨飲用口感強烈,但加入牛奶後能調出極佳的奶茶風味,因此肯亞紅茶常被作為英式奶茶、印度奶茶的理想基底,有「世界奶茶之母」的雅稱。除了肯亞,非洲其他國家如烏干達、坦桑尼亞、馬拉威、盧旺達等也種茶,其中馬拉威是最早種茶的非洲國(1890年代起種植),所產紅茶多供英國茶商調配使用。
南非則以特有的路易波士茶(Rooibos)聞名,嚴格來說那是豆科灌木草本茶,不屬茶樹範疇,但因無咖啡因且富含抗氧化物,與中國花茶、印度香料茶並稱世界三大調味茶。
南非國寶茶(Rooibos)
路易波士茶 (或稱國寶茶)為南非開普地區特有豆科灌木。原先由當地 Khoisan(科伊桑)原住民族約三百多年前開始採集野生品,沖泡葉與枝,用做草藥與醫療用途,其獨特製茶方式與健康特性造就它成為「南非國寶茶」。該茶其不含咖啡因、具高抗氧化之特質,適合調養與長期使用。歐洲殖民者進入後,受其療效與口味吸引,開始採集與商業化生產,但直到20世紀,國寶茶仍為家庭自製茶料。
1930年代,Henry Charles Ginsberg 等人將其推廣、商標登記(1955 年出口),促成產業規模 。1960–70年代,隨著健康意識提升與茶飲偏好轉變,國寶茶正式成為國內主流,並漸次出口至歐洲、日本與北美。國寶茶的茶湯紅亮清甜,帶有堅果、焦糖、蜂蜜香氣,口感柔順,常被用於替代含咖啡因茶種,是孕婦與兒童亦可安心飲用之選。可冷泡、熱飲、牛奶茶、調味茶、飲料基底,制成 cocktail 或冰沙也常見。
瑪黛茶(Yerba Mate)
瑪黛茶(Yerba Mate)為南美亞熱帶特有植物 Ilex paraguariensis 的乾燥葉湯,素有「綠色黃金」與「南美咖啡」之美譽。其歷史可追溯至前哥倫布時期,原先由巴拉圭、阿根廷、巴西與烏拉圭境內的瓜拉尼(Guaraní)與圖比(Tupi)原住民使用。根據考古與民間傳說,他們原以咀嚼新鮮葉子作為提神用途,並將其列為宗教祭禮與社交儀式中的神聖飲品。16世紀末,西班牙殖民者接觸此飲品後,迅速將其納為主流飲品,到了17世紀,耶穌會(Jesuits)引入栽種及驯化技術,建立傳教部落耕種園,於巴西與阿根廷等地快速普及。
瑪黛茶擁有獨特飲用習慣,通常使用一種稱為 mate(或 chimarrão 在巴西)的葫蘆作容器,搭配專用金屬吸管 bombilla。儀式中由一人(cebador)將 mate 填滿茶葉,倒入70–80℃溫水,再依順時針方向輪流傳遞;飲者喝完後不回禮,表示繼續喝,直到說明「gracias」才表示喝完。此輪飲儀式象徵友情與信任,代表共享與凝聚情感。瑪黛茶含咖啡因與多酚,可提供持久精神提升,又有抗氧化、助消化等益處,常被西方視為「平衡咖啡因與茶多酚的中庸選擇」。


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