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台灣六大茶類_首
台灣茶葉種類豐富,依製法可分為六大茶類:綠茶、白茶、黃茶、青茶(烏龍茶)、紅茶和黑茶。這六類茶本質上源自同一茶樹物種,發酵(氧化)程度及製程工藝差異產生不同風味。 綠茶 綠茶屬不發酵茶(氧化程度0~10%),強調保留茶葉原有清新,使茶湯呈現黃綠澄亮的色澤。製作綠茶的關鍵在於殺菁,即茶菁採下後迅速以高溫鍋炒或蒸氣加熱,破壞酶的活性,防止發酵。隨後經過揉捻、乾燥定型,即成毛茶。由於不發酵,綠茶的茶葉色偏青綠,風味上講究清爽鮮活,常帶花香、豆香或栗子香。 台灣雖以半發酵烏龍見長,但也產製綠茶,尤以新北三峽茶區最具代表性。三峽自20世紀初即種茶,二戰後因外省移民懷念家鄉綠茶,當地茶農參考龍井與碧螺春的製法,比如說三峽龍井採用在地青心柑仔種茶樹的一心二葉嫩芽,以西湖龍井製法炒製並碾平茶葉,成品扁平如劍片,色澤墨綠油潤。此茶沖泡後茶湯澄黃透亮,清香幽雅,入口微苦而回甘。三峽碧螺春則以大陸洞庭碧螺春,以細嫩芽葉揉捻成螺旋條索狀,白毫隱現,茶湯淡綠清澈,香氣帶花果甜韻,滋味鮮爽回甘。 目前三峽是台灣綠茶主要產地之一,南投魚池及嘉義阿里山等高山區近年也有少量綠
世界主要茶類型
世界各地的茶種雖源於同一植物:茶樹(Camellia Sinensis),卻因地理環境、樹種變異、加工方式與文化偏好而走出截然不同的風味道路。一套全球通用的分類方式,將茶分為:綠茶、白茶、黃茶、烏龍茶、紅茶與黑茶(如普洱)。這六大茶類在氧化程度、乾燥方式、加工工藝上的差異,造就了各自獨特的滋味與香氣。除 Camellia Sinensis 系列外,世界茶飲亦包括眾多草本茶與花茶,如南非國寶茶、玫瑰茶、洋甘菊茶、薰衣草茶、檸檬馬鞭草茶等,這些飲品不含茶多酚,但因芳香與功能性(如助消化、提神)受到歡迎,進而拓展出多元化的茶飲市場 。 全球茶產區各擅勝場,中國集六大茶類於一身,是茶葉文化與工藝的發源地;台灣以烏龍茶工藝見長,製茶技術細膩,風味層次豐富;日本以綠茶與抹茶為代表,技術精細;印度與斯里蘭卡以紅茶出口為主導,量大且具商業價值;非洲的肯亞、坦尚尼亞則大量生產進口基礎茶,用於袋泡或調和;此外越南、土耳其、伊朗、尼泊爾、阿根廷亦出產特色茶種,正逐漸獲得國際認可。 隨著全球化與文化交流的加深,許多傳統茶種在國際市場被再詮釋與融合,例如英式伯爵茶結合佛手
台灣六大茶類_續
接續<<台灣六大茶類_首>>認識了綠茶、青茶(烏龍茶)、白茶,接下來介紹黃茶、紅茶和黑茶。這類茶本質上源自同一茶樹物種,發酵(氧化)程度及製程工藝差異產生不同風味。 紅茶 紅茶是指全發酵茶,西方稱之為Black Tea。紅茶製作經萎凋、揉捻並充分發酵,使茶葉葉片色黑褐,茶湯橙紅明亮,香氣甜醇馥郁。與綠茶清新雅致不同,紅茶的滋味更順口,少了青澀並多了醇厚,因此民間有諺「紅茶暖胃,綠茶清心」之說。 台灣種植紅茶始於日治時期,因日本本土不產紅茶,1890年代起日本在台灣引種阿薩姆大葉種茶樹於南投魚池,試圖複製英屬印度紅茶產業。1920年代日月潭紅茶逐漸興盛,成為外銷歐美、俄羅斯的重要茶品。雖然二戰後台灣紅茶外銷一度衰退,但近年在政府和茶農努力下,逐漸復興並創新品種。其中首推台茶18號紅玉紅茶,紅玉是魚池茶改場以阿薩姆大葉種與本土山茶樹天然雜交育成,1999年推出,具有天然肉桂香和薄荷涼意,風味獨特餘味悠長,被譽為「台灣紅茶之光」。印度阿薩姆地區盛行CTC製茶法(Crush撕碎、Tear撕裂、Curl揉卷),用機器將茶葉切碎揉製成顆粒狀紅茶,方便袋泡
bottom of page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