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酵的過程
- masterofteatw
- 7月11日
- 讀畢需時 5 分鐘
在茶葉的加工世界裡,「發酵」是決定茶類屬性與風味風格的核心環節。然而,此處所指的「發酵」,在茶學上更準確地說是一種「酶促氧化反應」,而非微生物作用下的發酵(如酒精發酵或麵包發酵)。這個過程,是茶葉從鮮活走向醇厚、從青澀轉為甘美的關鍵。

發酵的本質:酶促氧化
茶葉的發酵,主要是指在茶葉細胞受損(如揉捻後)的條件下,茶葉內源的多酚氧化酶(Polyphenol Oxidase, PPO)和過氧化物酶(Peroxidase, POD)等酶,催化茶葉中的茶多酚(Polyphenols)發生氧化聚合反應。
● 反應物: 茶多酚 (如兒茶素,佔茶葉乾重約15-30%)。
● 催化劑: 多酚氧化酶、過氧化物酶。
● 產 物: 氧化後的茶多酚會轉化為新的物質,如茶黃素 (Theaflavins)、茶紅素 (Thearubigins) 和茶褐素 (Theabrownins)。
這些新形成的物質不僅賦予茶湯獨特的色澤(茶黃素呈金黃色,茶紅素呈橙紅色,茶褐素呈紅褐色),更是構成茶葉醇厚滋味與複雜香氣的關鍵。
發酵環境的影響
環境因素對發酵的影響至關重要:
● 溫度:
酶的活性對溫度極為敏感。一般而言,較高的溫度(如 20-30°C)能加速酶的反應速度。但溫度過高可能導致酶失活,產生悶熟味或焦味;而溫度過低則發酵慢,風味不夠飽滿。
● 濕度:
適當的濕度(通常在 80-95% RH)是發酵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條件。足夠的濕度能維持茶葉的活性,避免過度乾燥導致酶活性降低或停止,確保發酵均勻。過濕易滋生雜菌,產生異味;過乾則發酵不充分,香氣物質難以生成。
● 氧氣:
酶促氧化反應需要氧氣參與。有充足的氧氣,才能確保氧化過程的順暢,進而促使茶多酚的完全轉化。因此破壞茶葉細胞,然後攤茶葉,讓茶汁與空氣接觸,是促進發酵的關鍵 (例如,烏龍茶的工藝「揉捻」,就是一種破壞茶葉細胞的方式);茶葉攤放厚度還不能過厚,以確保空氣流通,使氧氣能充分接觸到茶葉。
當然,還要加上「時間」因素:發酵時間是直接控制發酵程度的關鍵。時間過短發酵不足,茶湯呈青綠色,苦澀味重;時間過長則發酵過度,茶湯色澤烏暗,香氣低沉,滋味淡薄。
不同茶類發酵工法
針對不同茶類,製茶師會採取截然不同的發酵工藝,每一種工法都圍繞著上述溫度、濕度、氧化程度、時間,來進行精密調控。
1. 綠茶:急速制酶,鎖定鮮活
● 發酵程度: 不發酵(或極輕微發酵)。
● 工法核心: 高溫快速殺青。在茶葉採摘後最短時間內,透過極高溫徹底鈍化酶的活性。
炒青: 以大型滾筒或鍋具,在 200-300°C 的高溫下,快速翻炒茶葉 數分鐘。利用高溫傳導效率,迅速使酶失活,同時揮發青草味並形成特有豆香或海苔香。
蒸青: 利用高溫水蒸氣在 95-100°C 左右,迅速將茶葉蒸煮 30-60秒。此法更能保持茶葉的翠綠色澤和清爽口感。
● 風味目標: 維持茶葉的天然綠色、鮮爽口感、高含量的茶多酚和維生素。
2. 白茶:自然萎凋,微氧化之美
● 發酵程度: 輕微發酵(約 5-15%)。
● 工法核心: 輕度萎凋與自然乾燥,不揉捻、不殺青。
萎凋環境: 將茶葉均勻攤放在通風良好、潔淨的室內或陽光下(需避免烈日直射),在溫度約 25-30°C,濕度約 60-70% 的條件下,讓茶葉緩慢自然失水並輕微氧化。時間可長達 1-3天。
● 風味目標: 呈現茶葉最原始的清甜、毫香與淡雅花香,口感柔和。
3. 烏龍茶(青茶):做青工藝,半發酵的藝術
● 發酵程度: 半發酵(約 15-60%),發酵程度跨度大,是其風味多元的關鍵。
● 工法核心: 複雜而精妙的「做青」工序,透過反覆的萎凋、搖青、靜置與殺青。
萎凋: 先進行戶外日光萎凋(短時)或室內萎凋(數小時),使葉片水分適度減少,葉質變軟,酶活性初步啟動。
搖青(攪拌): 將茶葉放入竹篩或搖青機中,進行間歇性搖動或滾動。這是烏龍茶發酵的關鍵操作,通過搖動使茶葉邊緣摩擦受損、細胞液溢出,促進酶與空氣接觸,加速氧化。
次數與力度: 根據茶種和氣候,搖青通常重複 3-6次,每次搖青後有數小時的靜置(攤青)時間,讓茶葉自行發酵。搖青強度和頻率直接影響發酵程度:輕搖出清香,重搖出濃香。
發酵控制: 在每次靜置期間,茶葉會逐漸呈現「綠葉鑲紅邊」的特徵,香氣也從青草味轉化為花香、果香。製茶師需憑經驗判斷發酵程度,嗅聞茶葉香氣、觀察葉片紅變程度。
殺青: 在發酵達到理想狀態時(如清香型在花香初顯時,濃香型在果香濃郁時),進行高溫殺青,終止發酵。
● 風味目標: 創造出從清揚花香到濃郁果香、焙火香等極為豐富的層次感和醇厚滋味。
4. 紅茶:完整發酵,醇厚飽滿
● 發酵程度: 完全發酵(約 80-100%)。
● 工法核心: 透過充分的揉捻與控制性發酵環境,使茶葉徹底氧化。
揉捻: 鮮葉經萎凋後,進行重度揉捻,徹底破壞茶葉細胞結構,使茶汁充分溢出,為酶促氧化提供足夠的反應物與氧氣。
發酵(發酵槽/濕發酵): 將揉捻後的茶葉攤放在專門的發酵室或發酵槽中。此處的環境控制至關重要:
溫度: 通常控制在 20-25°C。
濕度: 保持在 90-95% RH 的高濕度。
時間: 根據茶葉品種、季節及預期風味,發酵時間約為 2-4小時。期間需持續監測茶葉的色澤(由綠轉紅)、香氣變化(從青草味轉為花果香、麥芽香)。
● 風味目標: 醇厚飽滿的口感,紅亮的茶湯,以及濃郁的麥芽、焦糖、花果等複合香氣。
5. 黑茶:微生物參與的後發酵
● 發酵程度: 後發酵。
● 工法核心: 在茶葉完成初步製程(如殺青、揉捻、乾燥)後,引入微生物參與的二次發酵。
渥堆(針對熟普洱): 將毛茶堆積成一定高度,灑水並覆蓋,創造濕熱、厭氧的環境。在此條件下,特定的黴菌、細菌等微生物大量繁殖,分解茶葉物質,進行長時間(數十天至數月)的發酵。需定期翻堆以控制溫度和濕度,確保發酵均勻、無雜菌。
自然陳放(針對生普洱及部分黑茶): 茶葉在適宜的溫濕度(通風、避光、恒溫恒濕)條件下,進行長期的自然發酵。微生物和酶在緩慢進行轉化,時間可長達數年乃至數十年。
● 風味目標: 產生獨特的陳香、木質香、土壤香,茶湯深邃醇厚,滋味柔和甘潤,具備「越陳越香」的特性。
茶葉的發酵過程,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。製茶師傅透過對茶菁品質的判斷、環境變化的感知,以及對香氣、色澤、質地的精準掌握,才能在每個關鍵環節做出正確決定,引導茶葉內部潛藏的風味物質轉化與釋放,最終創造出令人心怡的茶湯。


留言